close
空頭市場的保命之道

  投資世界的獨特用語,有時叫人看得眼花撩亂。舉例來說,某種投資表現特別好的一段期間,叫做「多頭市場」(bull markets;或譯為牛市)。叫人比較不愉快的,則是某種投資表現差勁的一段時期,稱做「空頭市場」(bear markets;或譯為熊市)。

  如果我們知道熊何時咆哮,或者哪些投資能夠「熊掌餘生」,那就好辦了。但因為每一次股市下跌,都有它本身的新花樣,所以昨天的空頭市場英雄,可能沒辦法同樣毫髮無損地逃過下一次的市場頹勢。此外,即使確保投資組合價值不減的方法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也不見得高明。

空頭市場也有表現不錯的投資

  過去二十年,道瓊工業股價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有幾次跌掉20%。這個意思是說,如果你在跌勢開始之前投資100美元,最後會只剩下80美元的價值。每一次的空頭市場攻勢都不同,但有一些共同的主題。比方說,科技股基金和天然資源股基金一再遭到重創。另一方面,收益取向的公用事業和高投資等級的債券基金通常能夠逃過重擊。

  其他每一樣事情,就不是那麼肯定。小型股基金可能在某一次的空頭市場中,展現相當強的抗跌性,卻在下一次的空頭市場不支而倒。垃圾債券基金也是難以捉摸,通常在空頭市場展開之初上漲,但卻於1990年經濟剛轉弱時崩跌,而2000年到2002年因為能源、有線電視和電信業紛傳信用評等降低和無力履行債務,再次重挫。黃金好壞難料:度過1970年代末空頭市場的人,相信黃金基金適合長期持有,卻在1980年代初被燒傷,而貴重金屬基金不敵空頭攻勢慘跌30%。但是近年來,擔心通貨膨脹和地緣政治不安的投資人,把黃金當做避風港。進入新世紀之後,小心謹慎的投資人更是大舉湧進貴重金屬。

三種不同的空頭市場

  許多不同的原因可能觸發空頭市場展開,但是原因通常和經濟有關。下面說明三種常見的空頭市場成因,以及每一種空頭市場中,表現通常最好的投資種類。

經濟衰退

  2000年初,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科技泡沫開始洩氣。股價崩跌,投機性的科技公司和網際網路企業再也沒辦法用價格高昂的股票,做為收購其他企業的貨幣。另外,由於企業花了大把鈔票,解決Y2K千禧蟲的問題,並將基礎設施升級,以求趕上身手更為矯健的新興企業,因而緊縮預算,導致企業支出戛然而止,而企業支出是許多新經濟公司的成長命脈。

  雖然通貨膨脹仍然受到控制,消費者也繼續支出(因為利率接近歷史新低點,掀起一波借新還舊熱潮),經濟還是趨於萎縮。

  產銷便宜產品或生活必需品(如食品、飲料、菸草、醫療保健產品)的公司,在經濟衰退的環境中表現相當好。其他股票,例如汽車製造商、鋼鐵廠商、造紙業者,對景氣循環非常敏感──所以它們被稱做循環股(cyclicals)。這些股票經常被收進價值型基金。經濟轉差的時候,高收益率(或垃圾)債券基金的風險也很高。

通貨膨脹率急速攀高

  從1960年代到1980年代,許多投資人視通貨膨脹為必然的現象。連普通股也無法保護投資人,不受1970年代末的物價上漲打擊。正常情況下,大型公司的股票提供的長期年報酬率會超過通貨膨脹率,但在物價飛漲的1970年代,連這些股票的報酬也趕不上國庫券。

  這麼一來,1970年代,投資人爭相湧進不動產、藝術品和黃金等有形資產。貴重金屬基金從1977年到1980年,連續四年寫下正報酬率,此後不曾再締造同樣的紀錄。今天,不動產基金是最熱門的通貨膨脹保值工具,但是也有其他的選擇存在。例如,通貨膨脹連動政府公債除了具有通貨膨脹保值的作用,也提供收益。

  其他每一樣東西,包括和不動產等實體資產搭不上邊的一般債券與股票,在通貨膨脹率快速上升的期間,表現往往落後。

通貨緊縮

  1997年底,東南亞經濟體爆發金融危機之後,通貨緊縮(deflation)成了美國每天提心吊膽,害怕的經濟現象。自命權威之士說,亞洲廉價進口貨大量湧入,會迫使美國企業降低售價,導致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全面下滑──也就是通貨緊縮。這種情況自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不曾發生過;當時整體物價每年的跌幅高達10%。由於種種原因,通貨緊縮使得企業的盈餘比較難以成長,股價因而下滑。

  這種環境中,中長期債券基金的抗跌性相對比較強,因為處於這種經濟中,它們支付的利息價值更高。如果物價每年下跌2%,6%的利息購買力更強。至於股票,投資人可以找股利優渥的股票,或者持有這些股票的基金。

  哪些投資工具會受到傷害?通貨膨脹連動債券、不配發股利的股票、黃金或不動產等實體資產,在通貨緊縮的環境中,表現很差。務請記住:通貨緊縮的意思是指有形資產的價格下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瓊慧-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