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直性脊椎炎 有四大徵兆
文/邱啟勝
在眾多的關節炎中,有一種主要侵犯脊椎關節及附近軟組織的關節炎,其典型症狀為漸進性的慢性下背部疼痛及僵硬,病程嚴重和控制不良者,會造成脊椎黏合而無法彎曲,形成竹竿型的脊椎。
文/邱啟勝
在眾多的關節炎中,有一種主要侵犯脊椎關節及附近軟組織的關節炎,其典型症狀為漸進性的慢性下背部疼痛及僵硬,病程嚴重和控制不良者,會造成脊椎黏合而無法彎曲,形成竹竿型的脊椎。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
研究發現,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標靶藥物與傳統的標準化療,存活時間沒有差別,關鍵在於,腫瘤有無「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突變,若有突變,可以考慮接受標靶治療;但沒有突變,其實可採用傳統化療。
台灣時序已進入秋季,一天之內的氣溫變化大,清晨往往低溫有涼意,中午卻出現大太陽而酷熱逼人,此時過敏性鼻炎患者最難過!一名自稱是嚴重過敏一族的妙齡小姐,最近不僅鼻涕流不停、不斷擤鼻涕,臉龐上的黑眼圈又深又重,最近她在網路上聽聞一項消息,不當的擤鼻涕很可能會對腦部造成壓力,一不小心有可能會改變腦壓,甚至造成眼壓過高,令她擔憂不已。
秋風吹起,晨昏之間溫度及濕度變化甚大,平日患有鼻過敏的人們極易產生適應上的困難,台北市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暨宏仁診所院長李宏信就指出,病患的鼻子就像是氣象台,天氣變化之前,這些過敏症狀,如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等病症就會發作。若是出現連續打噴嚏的症狀,可以服用抗組織胺,現在有長效劑型,一天只需服用一顆,無嗜睡、頭暈等副作用,不會影響到病人的課業或工作。
至於鼻塞症狀,使用鼻噴劑能改善,不過長期受鼻過敏所苦的患者,往往已經產生抗藥性,會讓藥劑的效果隨使用時間增長而遞減。針對長期受鼻過敏影響的病患來說,若是藥物及噴劑治療無效時,可選擇手術治療,目前臨床上有一般開刀、紅外線、冷凍、雷射、電刀熱灼及微創等方式來治療鼻過敏。
關於擤鼻涕的動作,若是錯誤地大力擤,的確會造成鼻黏膜受到刺激而腫脹,甚至造成顱腔壓力增大,使人頭昏腦脹,最嚴重的還可能引起鼻竇炎或中耳炎。最安全的方式,請不要緊捏住鼻子,採取輕壓單側的方法,由鼻腔將氣緩緩吐出,就能避免對頭部造成傷害。至於鼻過敏引起的黑眼圈問題,主要是由於鼻腔黏膜腫大,壓迫到從眼眶回流的血液,導致血液循環變差,以至於眼睛下方肌膚出現暗沉黑青,形成較黑且較深的黑眼圈。
唉呦,好酸好痛!一接觸到冰涼的飲品或食物,牙齒就像有千根針在刺,這種討厭的感覺叫不少牙齒敏感的民眾備感頭痛,但可別以為只要猛刷牙、猛塗抗敏感性牙膏就可以解決這令人「難以啟齒」的敏感毛病,中醫師提醒,牙齒敏感不單單只是牙齒出了問題,背後可能藏有更大的骨質疏鬆隱憂。
隨著電視強力放送抗敏感性牙膏廣告,牙齒敏感頓時成為人人耳熟能詳的醫學名詞,但牙齒敏感真的靠刷牙這個簡單小動作就能根治?中醫師李深浦認為很多民眾可能搞錯方向了。靠著勤刷牙、抗敏感性牙膏來阻斷敏感反應,只是治標,想要徹底擺脫牙齒敏感,在中醫來看,李深浦表示,惟有打從體內健康起來的不敏感,效果才會勇固,而牙齒敏感通常是一種前兆、警訊,除了是琺瑯質、神經、牙床已經失去了健康,更代表著體內的骨頭、骨質也出了問題。
牙齒跟骨頭、骨質有什麼關係?原來在中醫理論當中,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的牙齒,其實跟造骨功能、骨質流失息息相關,是中醫師觀察一個人體內骨本、骨質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李深浦解釋,中醫講牙齒是骨之餘、頭髮是血之餘,因此,要判斷一個人的骨頭的元氣好不好,完全得看牙齒,特別的是腎主骨,腎氣就是骨氣,腎氣旺盛的話,牙齒從琺瑯質到牙床、牙根都會健康,反之,牙齒的不健康就代表著腎臟運作出了問題、骨質退化。
中醫「望聞問切」,李深浦說,要知道肝好不好看眼睛、眼神,看鼻子知肺、看耳朵知腎,五臟六腑彼此通通有關連性,牙齒的敏感跟年齡、骨質疏鬆有絕對關係,特別是很多女性在五十歲左右,更年期一到先有牙齒毛病,就可以知道骨頭、荷爾蒙也一定會出現問題;男性則大約在六十歲上下開始面臨同樣問題。
膝蓋出現不適,最好避免長時間屈曲,骨科醫師陳東明指出,上下階梯或是騎自行車上坡時,會覺得膝蓋不適時,就代表著膝蓋骨後方關節或相關肌腱韌帶,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問題膝蓋盡量保持伸直狀態,可避免增加壓力在膝蓋骨軟骨上。
關節過度或不當使用,常使關節不適症狀加重,陳東明說,大腿肌力不足,以及隨著年紀增長所帶來的結構老化,都是造成這類問題的常見原因。典型症狀為:兩側髕骨後方間斷性疼痛,有時也會以髕骨四周壓痛感來表現。他表示,膝蓋長時間處於屈曲狀態,例如看電影或搭乘長途交通工具,或是膝蓋在屈曲用力時,通常會使症狀變嚴重。
文章引用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020/128/2f9qj.html
【降壓食物分析表】
行政院衛生署苗栗醫院 祁明華 營養師 |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科學家發現,他們可以在優格中一種常見的益生菌表面附著細微銀奈米粒子,將這種細菌改造成能夠對抗可引發病毒性腸胃炎的諾羅病毒(Norovirus),使其失去傳染能力。研究人員相信,相同技術可用來抑制其他病毒,包括造成流感及一般傷風感冒的病毒。
英國週日電訊報17日報導,比利時根特大學微生物學家佛斯特拉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LF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完成相關實驗。他指出,經過改造的細菌可融入鼻腔噴劑、濾水器及洗手乳的製造過程中,防止病毒擴散。研究人員發現,當LF乳酸桿菌培養在銀離子溶液中,就會排出細小銀粒子,隨後附著在菌體表面。儘管該細菌會因銀的作用而死亡,但仍可保持完整,帶有銀粒子的死細胞,可加入製造鼻腔噴劑或洗手乳的成分,也能塗在諸如濾水器或砧板等容易孳生病毒的器物上。
![]() |
很多民眾會把吃不玩的菜,放到冰箱留到隔天加熱再吃,但是提醒您這樣可能會吃出問題,有醫師說,因為綠色葉菜類中含有農菜殘留的硝酸鹽,如果配上隔夜的海鮮一起加熱,可能會產生致癌的亞硝胺,罹患胃癌的風險增加兩成。
掀開報紙,餐桌上放著昨天剩下來的菜,中午再放進鍋裡加熱一下繼續吃,小心胃癌可能就會找上你,尤其是一口青菜一口海鮮,通通都是昨天吃不完的,天氣冷就放在餐桌上,經過一整夜不斷滋生細菌,青菜裡殘留的農藥配著隔夜海鮮,產生致癌物亞硝胺就會提高胃癌的風險,不只這樣,沒加熱完全也容易出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洗菜要洗乾淨,盡量避免農藥的殘留,煮菜也不要過量,當天煮的最好當天就吃掉。
不熟悉者 可持續壓胸等醫護人員
〔編譯管淑平、王昶閔、王述宏/綜合報導〕美國心臟學會十七日公布最新的「心肺復甦術」(CPR)指南,將過去「保持呼吸道暢通︱口對口人工呼吸︱按壓胸口」(Airway-Breathing-Compression,A-B-C)順序,改成C︱A︱B,即直接壓胸。若不熟悉CPR技巧者,可持續壓胸,直到醫護人員接手。
四物湯
各位朋友,這是一帖古老的良方, 希望大家能從中受益,畢竟有快樂健康的主婦,
才會有和樂的家庭,未來的賢妻良母們可也別忘了要強身固本,讓我們天天有戀愛般的好氣色...,大家都知道四物湯是女性 朋友必備的藥補方之一,但多數人對四物湯的認識仍只有片面知識,有人月經前吃,有人月經後吃,有人一星期吃一次,有人天天吃,到底如何服用才最有效呢?現在我們就來徹底的認識四物湯吧!
.四物湯的成份
四物湯最早記載於宋朝醫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被稱為婦人病的聖藥,是補血、行血、活血的主方;方中由當歸、熟地黃、川芎及芍藥組成。當歸可減輕經前症候群的疼痛、腹脹、陰道乾澀及憂鬱;川芎可抗菌消炎,調節子宮收縮,並抗維他命E缺乏症(維他命E是抗氧化劑,可能影響內分泌系統,可減輕乳房不適、焦慮及沮喪等症狀),提升細胞吞病原體的作用;熟地黃則可補血強心,幫助滋養。綜觀全方,不但可滋補血氣,紅潤臉色,更可幫助肌膚光滑,防止老化。另外,坊間有四物湯方中添加人參及杜仲之產品(參仲四物湯),不但具備四物湯傳統功效,更可幫助抵抗疲勞及消除經常性的腰酸背痛
〔編譯魏國金、記者魏怡嘉/綜合報導〕美國生技公司「傑隆」(Geron Corp.)十一日宣布,已開始對一名脊髓損傷患者進行人類胚胎幹細胞臨床治療試驗,這是美國政府首次核准將該爭議性療法應用於人體。
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李光申解釋, 胚胎幹細胞是功能性最強的幹細胞,可以分裂成人體各種組織細胞,醫學界普遍認為其具有相當的發展潛力。但由於胚胎幹細胞必須取自胚胎,在抽取的過程中會摧毀胚胎,等於毀了潛在的生命,一直為反墮胎及宗教團體所反對。再者,胚胎幹細胞仍具有抗原性,不是任何人都適用,未來還是會有產生排斥等問題。
一‧何謂牙周病?
牙周病就是牙齒周圍組織的疾病,而根據多項數據資料顯示:我國成年人牙周病的罹患率高達九成,而牙周病更是三十五歲以上成年人牙齒脫落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們必須對牙周病有完全且正確的了解,如此我們才能遠離牙周病的侵蝕,並進而擁有一口健康的牙齒。
二‧健康完整的牙周組織(Healthyperiodontiun.):
完整的牙周組織是指牙冠以外,覆蓋在牙根上的牙骨質、牙周韌帶、齒槽骨及最外層的牙齦,健康的牙齦質地結實,呈現粉紅色的外觀。牙齦內有許多強韌的纖維組織緊緊地將牙齒覆蓋住,並可防止外來細菌的侵害,而牙齒周圍組織的主要功能有:ㄅ﹞支持牙齒,ㄆ﹞幫助咀嚼,ㄇ﹞幫助口腔受力的分散,ㄈ﹞讓牙齒懸浮其中並在其受重力時提供緩衝的作用,ㄉ﹞提供牙齒感覺的功能並保護之。
一、什麼是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
骨頭裡的鈣質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流失,使得內部骨質變為單薄,造成許多孔隙,骨頭呈現中空疏鬆,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此時骨頭不再有能力承受日常生活所造成的負荷,這麼一來,骨折是可能造成的後果。
二、發生骨質疏鬆的原因
‧先天不足--由於遺傳使得骨質密度較差。
‧後天失調--運動不足或營養不足、陽光曝曬不夠、 長期臥床、抽菸、酗酒、長期喝咖啡過量。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國內30至54歲中壯年人口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人口數,近10年來一路攀升2成。高雄義大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盧永川醫師表示,中壯年多為上班族,長期處於工作壓力下,缺乏運動加上飲食不正常,為罹患高血脂的高危險群。今年9月26日是全球的「世界心臟日」,主題為「我用心工作」,希望倡導職場上班族應重視「心臟」健康,避免暴露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下。
盧永川醫師進一步表示,臨床經驗發現,因心血管疾病就診的青壯年有日漸增加的趨勢,過去就曾有一名於貿易公司上班的女性,被診斷出有高血脂問題,且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高達150mg/dl,雖持續服藥,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始終下降太慢,無法達到治療標準,且長期熬夜、經常外食,更讓病情日趨嚴重,某日上班時胸口竟出現劇烈疼痛,經診斷後才發現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