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營養/保健/疾病/醫學】 (128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馬鈴薯怎麼挑.料理撇步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

 

馬鈴薯怎麼挑

●挑選完整結實、表皮光滑、完整的馬鈴薯。拿起來感覺愈沉重的愈好,外皮乳白色為佳,不要過黃。較扁的馬鈴薯口感紮實,長一點的口感較綿密。

●若已有芽眼或發芽者,應馬上丟棄,長了芽的馬鈴薯,會造成生物鹼增加,食用後會有腹瀉等症狀,食用過多甚至可能造成痙攣、昏迷或死亡。

瓊慧-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鈴薯/有B有C有纖維 接近全營養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

 

馬鈴薯又名洋芋、山藥蛋、土豆、薯仔等,為原產於南美洲的茄科植物,體型從球狀、扁圓狀、橢圓形到卵形都有,表皮也有黃色、土白色、紫色、紅色等。因為營養價值高,已成為歐美地區部分國家主食。

馬鈴薯含有微量生物鹼,食用成熟馬鈴薯對人體安全無虞,但發綠、發芽的馬鈴薯,生物鹼含量較高,食用過量可能導致中毒,千萬別捨不得丟掉,即使挖除芽眼,也不建議食用。

 

瓊慧-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青木瓜/豬腳同燉 有助泌乳 未必豐胸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台北報導】

 

(記者蘇健忠/攝影)
木瓜又名番木瓜、萬壽果,幾乎一年四季在市面上都買得到。黃色、橙紅色果肉甜度高,不只能當水果生食,也可入菜。而尚未成熟的青木瓜則可入菜,屬於高纖、低熱量食材。

 

肉類先以青木瓜泥醃製,可以讓肉質變更軟,比較好消化吸收,還能增添風味,木瓜燉肉,也有異曲同功之妙。木瓜裡的木瓜酵素,可以幫助消化,提煉出來的木瓜粉,可以做為嫩精,烹調不易煮爛的肉類。

瓊慧-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帶魚/護肝不妨多吃 痛風一定忌口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

 

白帶魚俗稱白魚、油帶、刀魚等,它的體型特殊,長條狀的魚身像是一把武士刀,銀白色魚身閃閃發光,日本人又管它叫「太刀魚」。

雖然市面上不時也看得到新鮮白帶魚,但仍以冷凍魚居多,多半切成一段一段後販售,屬於平價魚種。

由於白帶魚內臟容易有寄生蟲,不建議生食,最好以鹽烤、乾煎、紅燒或煮湯後食用。

瓊慧-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蔬果少紅肉 憂鬱症風險少30%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地中海飲食可以對抗憂鬱╱根據西班牙最新研究顯示,一個人的飲食有大量青菜、水果和五穀類食物,少吃紅肉,罹患憂鬱症風險減少30%。

醫界認為,地中海飲食有助預防心臟疾病和癌症,目前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似乎也能預防憂鬱症。這項發表於最新一期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的研究有10094名成人參與,研究時間逾4年。

研究人員分析問卷後發現,受試者採用地中海飲食時間平均為4年半,以男性、曾經抽菸者、已婚和年長者居多;他們生理機能較活躍,吸收較多能量。研究過程中,有480人為憂鬱症新增病例,男156人、女324人。

西班牙納法拉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愈遵守地中海飲食原則的人,愈少罹患憂鬱症,得憂鬱症機率減少30%。研究人員把婚姻狀況、小孩數目、人格特質等因素加以排除,發現飲食習慣和憂鬱症之間大有關聯。

瓊慧-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帶 腸胃清道夫 有助控血脂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台北報導】

 

海帶(芽)、紫菜都是日常餐桌上常見的藻類食物,海帶又名昆布,在日語,紫菜則被稱為海苔。

在台灣,海帶是市面上、滷味攤上常見的食材;在韓國,不管是過生日、坐月子到每天早餐,幾乎都少不了海帶湯。日本人則常以海帶跟柴魚、小魚乾一同熬煮高湯。

海帶熱量低,膳食纖維又豐富,是很好的腸道「清道夫」,加上烹煮後質地很軟,非常容易吸收,是怕胖女性很好的食材,老人家、兒童也很容易入口。

瓊慧-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味噌 醞釀整顆豆的營養
【元氣周報/記者林宜靜/報導】

 

(記者陳立凱/攝影)
味噌無疑是日本飲食文化中的重要符號,然而追溯其歷史,一說可能來自中國陳釀「大豆醬」,是中國傳到日本的舶來品,日本人再發揚光大,發展出獨特的釀造方式。

 

豆+米+鹽 釀出多層次

瓊慧-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瓜營養 但要注意熱量
【聯合報/林宜瑛/永和耕莘醫院營養師】

 

明天就是西洋萬聖節,歐美人習慣刻南瓜燈、吃南瓜派過節,台灣人雖未必接受這套洋習俗,但南瓜盛產於夏秋季節,確實是美味、當令、營養價值又高的食材,值得多利用;只是須注意,它是主食非蔬菜,要控制熱量的人可得謹慎。

 

南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A是脂溶性的,可貯存於肝臟,不需每日補充;它也與眼睛色素形成有關,有助視力保健,對成長中的青少年是不可或缺的維生素,對長期配戴隱形眼鏡、或長時間注視電腦螢幕的現代人來說,更是重要。另外,維生素A也具有抗氧化的功能,可防癌抗老化,對維持組織與器官的健康很有幫助。

瓊慧-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立冬進補增強免疫力 吃這些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今天立冬進補,流感、新流感季節如何增強免疫力?美國暢銷作家兼電視主持人「名廚醫師」拉普馬說,蘋果和洋蔥等蔬果、雞湯、綠茶、鮭魚、優格、辣椒六項食品提升免疫力有奇效。

 

有醫師學位、受過內科醫師訓練的拉普馬(John La Puma)素有「名廚醫師」之號。流感盛行的季節,要如何利用飲食提升免疫力?拉普馬品題六大食品,建議日常三餐多享受。

瓊慧-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付動脈硬化 多吃黑木耳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動脈硬化已然成為現在的文明病。中醫師李思儀表示,所謂動脈硬化便是身體的血管出現老化的現象,但是現在發現許多年輕人提早在中年之前便出現動脈硬化的現象,甚至是發生中風與心血管疾病,這些都是不良的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所致。導致血膽固醇及血脂質過高,進而形成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動脈硬化就如同像是上面有許多廢棄物堆積,如果把血管想像成河流,小支流匯成大支流,但因為河道淤塞,造成河流水流不暢,嚴重甚至是潰堤(血管破裂),或者是淤塞物完全阻塞河道,形成堵塞(血栓),使下游得不到水流的滋養。

動脈硬化的危險幾乎是全身都可能發生,若是在心臟血管,可能造成心絞痛、心肌梗塞;發生在腦部則會中風;在下肢血管則會造成缺血性壞死,造成腳壞疽。若發生在心臟,輕微的是造成狹心症,使心肌發生缺氧的症狀,更嚴重的則是造成急性心肌梗塞。

醫師指出,飲食習慣會造成動脈硬化的危險增加,例如食用過多飽和油脂、反式脂肪酸、膽固醇、或熱量攝取過多有肥胖問題,也會導致血膽固醇及血脂質過高,進而造成動脈硬化而引發心血管疾病。另外,隨著年齡的增加,血管壁內皮細胞功能變差,使血管彈性變差,動脈硬化的現象會隨年齡的增加而日趨嚴重。

瓊慧-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肥美秋刀魚 「油」益健康
【聯合報/官生華/桃園縣宏濟診所醫師】

 

當季盛產食物有許多好處,入秋後秋刀魚特別肥美,就是一例。

 

肥美的魚油脂特別多,怎會有益健康呢?其實不然,秋刀魚最有益健康的營養成分就在油脂,含有兩種不飽和脂肪酸,EPA和DHA。不飽和脂肪酸也是一種脂肪,和膽固醇或中性脂肪不同,不但對健康無害,反可抑制膽固醇合成,促進膽固醇與中性脂肪的分解和排出,以及提升高密度膽固醇的比率。

瓊慧-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烘烤、水煮深海魚 營養價值會加分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吃深海魚的時候,烘烤或水煮方式更能提高魚類健康價值。美國夏威夷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和油炸、鹽醃、製成魚乾等方式相比,若以烘烤、水煮方式烹調魚類,更能提升Omega-3脂肪酸效益,對心臟健康也更為有利。另外,研究人員表示,煮魚時佐以低鈉醬油或豆腐對健康也是大有幫助。

這項研究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2009年學術研討會。研究人員表示,魚類經水煮或烘烤,配上低鈉醬油或豆腐,對心臟能產生不錯的保護效果;若吃油炸魚,魚乾,或吃用鹽醃漬的魚,則沒什麼效果。

研究也發現,魚類對心血管的好處依性別、種族而有差異,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因為魚類烹調方式不同或荷爾蒙因素造成不同差異。

許多研究發現,食用Omega-3脂肪酸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這次研究當中,研究人員檢視受試者的飲食習慣,食用魚的種類和烹飪方式,受試者住在夏威夷和洛杉磯等地,在1993年和1996年參與研究,總共有82243位男性和103884位女性參加研究計畫,年齡介於45歲到75歲之間,沒有心臟病病史。

瓊慧-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運動中吃香蕉 快速補充能量防肌肉痠痛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腹脹、消化不良者抗病能力較差。中醫師王玟玲在一場研討會中指出,中醫界建議容易腹脹的民眾可以蘇葉、佩蘭、陳皮等中藥可用於泡茶、煮成茶飲,有助改善體質,對抗感染;但具體處方仍需由中醫師診治後決定。

王玟玲醫師指出,從醫學上來看,長期腹脹有很多可能的病因,包括巨大結腸症、腸閉塞,腸炎或吃太多的產氣食物。喝冰冷飲料,造成消化不良而腹脹。一邊吃飯,一邊說話,導致吞服過多空氣。此外,便秘也會易引起腹脹,若飲水不足,腸道內殘留的水分就少,糞便也就變得較硬;飲食若無足夠的纖維質較不易刺激腸蠕動,也會造成便秘。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喜歡看國際比賽賽事的民眾不難發現,有些運動員在中場休息時會吃香蕉,這是什麼原因呢?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黃翠華表示,運動時肌肉內的肝糖會被消耗掉,香蕉為簡單純糖類,可在短時間補充能量。

黃翠華指出,運動時肌肉的肝糖會代謝成能量,但也會產生副產物──乳酸,乳酸堆積會出現肌肉酸痛的情形不利比賽,所以運動員要在短時間補充能量,且體積不能太大,香蕉是最好的選擇。

瓊慧-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綠豆不宜煮破 喝沸後淺綠水更清熱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多數民眾知道喝綠豆湯助養生,但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王靜修醫師提醒,古人喝綠豆水,但認為綠豆不宜煮破,飲其煮沸後略帶淺綠的清水,清熱效果最佳。在現代來看,綠豆除了各種營養素外,還含有一定量的鉀,適合腎功能正常但血壓稍高者食用養生。

王靜修醫師在一場衛教講座中指出,古代煉丹士因為常接觸毒物,就常流傳飲用綠豆水減少毒物的影響,只是他們多飲用綠豆煮沸後的清水,而非現代把綠豆煮爛後一起食用的綠豆湯。古人認為綠豆皮的清熱效果最佳。

而從現代的角度來看,綠豆含有豐富的鉀,與海帶等食物一起煮食,適合體質壯實但血壓稍高者食用。對高血壓患者來說,利尿劑是常見的處方藥,亦會促進鉀離子的排泄,中醫師指出,服用這類藥物的病人若腎功能正常,不妨補充富含鉀的食物如黃豆、綠豆、紅豆等帶殼的乾豆類。

紅蘿蔔、白木耳、花椰菜、莧菜、空心菜、乾香菇與富含鈣質的食物也可多攝取;中藥方面,山楂、丹參、三七等促進消化血液循環的藥材也有幫助。水果方面,香蕉、柳丁、番石榴、木瓜、硬柿、枇杷、葡萄、草莓,百香果等也富含鉀離子。

瓊慧-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胡蘿蔔/平民人參 打汁空腹喝 營養難吸收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

 

胡蘿蔔又稱紅蘿蔔、紅菜頭。由於營養價值高,還有「平民人參」的封號,據說,日據時代總督府為推廣胡蘿蔔,就是以它的營養價值直逼人參來宣傳。

每年12月到隔年4月是胡蘿蔔的盛產期。不過,因為胡蘿蔔耐儲運,就算不是盛產期,也有冷藏貨供應,加上進口貨,全年都能買到胡蘿蔔。

也因為胡蘿蔔可耐久放,價格平實,颱風後蔬菜昂貴、青黃不接時,胡蘿蔔可說是家庭主婦最好選擇之一。它的烹調方式很多,不只能生食,還可炒食、煮湯、榨汁,是餐桌上常見的菜色,選購時,最好挑選表皮光滑、色澤橙紅鮮艷,根形挺直未分叉的。

瓊慧-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冬令進補食療藥膳 不是想吃就吃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冬令進補。中醫師陳玫妃表示,包括當有咳嗽、感冒、嚨喉痛,體內有發炎的症狀的人,以及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如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硬化不適合進補;女性經期期間,也不適宜吃太過於補的東西。

進補藥膳選擇部分,陳玫妃醫師表示,可以選擇「十全雞肉盅」。準備材料包括十全大補湯材料、枸杞3錢、紅棗5枚。青蒜少許。而十全大補的藥材組成包含有當歸2錢、芍藥2錢、川芎2錢、熟地1.5錢、黨參3錢、白朮2錢、茯苓2錢、甘草1錢、桂枝2錢、黃耆3錢、雞腿600克、香菇70克。做法為在鍋中放入適當的水,將藥包加入燉煮,當煮沸時,將雞肉切塊、川燙,與香菇、枸杞、紅棗一起放入藥汁燉鍋中,燉約30分鐘,煮熟時可加入一些青蒜。此道藥膳具有補養氣血、袪寒的作用。

醫師強調,冬令進補只是一種食療的調養,若身體有特別的問題,還是要諮詢醫師的意見,給予體質特別的調養,這樣對身體的健康,才會有更大的幫助。

文章引用自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11&f_SUB_ID=1404&f_ART_ID=227569

瓊慧-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蘋果/止腹瀉、助排便 多酚抗氧化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

 

蘋果又稱林檎、沙果等。早年台灣,蘋果是管制進口的高貴水果,因價格不菲,尋常人家平日根本吃不到,成為探病時貴重的禮物。蘋果的滋味不只珍貴,還兼具貴族感,但自政府開放後,蘋果已成為平民化的水果。

在台灣,蘋果產季約為每年9到12月,市面上,全年都有進口蘋果,進口量遠遠超過省產蘋果。

 

瓊慧-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搶救健康 每日營養指南重訂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國人越吃越油,體重越來越重,食品藥物管理局上路之後,當務之急就是搶救國人健康大作戰,重新修訂「每日營養指南」,調整了國人每日熱量攝取的建議量,總共分為六大級,與舊制相較,每日攝取熱量降低了200大卡左右。

 

食品藥物管理局副局長林雪蓉表示,舊版「每日營養指南」於1984年公布,已經實施16年。近幾年來、國人飲食逐漸西化,肥胖盛行率越來越高,加上副食品的選擇越來越多,實在有修正的必要。

瓊慧-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山楂、洋蔥、海帶、大蒜 降血脂好食材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高血脂症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但長期血脂過高對心血管而言會有致命的風險!中醫師吳國斌表示,高血脂症為三酸甘油脂、膽固醇及血脂蛋白等血中脂肪物質代謝異常的疾病群,原則上,當人體內血總膽固醇值或血三酸甘油脂值超過200mg/dl時即為高血脂症。

 

吳醫師指出,高血脂症在早期不會讓人感到不適,一直到人體出現組織或功能損害時才會出現明顯的不適,所以平常就應該多注意飲食原則,日常所攝取的食物,可減少罹患高血脂症的機會。可多吃含纖維食物,包括五穀雜糧、蔬果等有助於降低血脂。

瓊慧-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葉綠素 有效抑制人體吸收黃麴毒素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2009.12.31 10:55 am

 

 

瓊慧-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