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經驗對人生的影響

洪英正、錢玉芬主講 勞顯芝整理

其中,最重要的是愛!有愛,天地都可以改變,何況具備上帝形象的人呢!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童年是奠定人生基礎最重要時期,佛洛伊德說「六歲定一生」,一般人說的「內在小孩」,或「成人心中住著不同的小孩」,代表的就是不同階段的童年經驗。

童年經驗與鏡子理論

  童年建構的一磚一瓦,代表過去經驗的累積與影響。要瞭解我們的個性與行為反應,必須瞭解過去成長的經驗背景。我們在人際關係上所產生的感受與反應,會反射我們的童年經驗。

  心理學家的「鏡子理論」,可以恰當的詮釋童年經驗。

  案例:一個三歲的小女孩,好不容易期盼父親下班回到家,為了表達對父親的愛,她學母親,接下父親的公事包,遞上脫鞋,期待跟父親撒嬌親親抱抱。

  可是做父親的,這一天中,可能遭受上司嚴厲的臉色、或投資的股票狂跌、或回家路上大塞車等不順心的事,回到家時,已經精疲力竭,沒有心力去擁抱迎面而來的孩子,甚至一把推開她,叫女兒不要來煩他。

  若你是這位小女孩,你會怎麼想?可能會想:父親不在意我做的,或我做錯了什麼,惹得父親不高興,或認為自己在父親的心目中是多餘的…。

  一個年僅三歲的孩童,沒有能力去思考分辨父親的情緒反應,不是因為她不好或做錯什麼,而是父親可能遇到挫折、困境,以致於他對孩子沒有積極的回應。

  孩子只會照單全收這次的負面經驗,當年歲繼續成長,她再逐一蒐集累積點滴經驗,以建立自己的形象。

  童年,是需要愛、依賴人的高峰期,父母不愛他,或失去愛他的父母,對一個孩子來講,心靈上的空虛根本無法排解,也不知道如何處理,加上情感抒發的語言有限,這種情緒就在心裡打結,揮之不去。

  人生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被罵、第一次被曲辱、第一次被人打耳刮子。點滴的經驗與記憶,因為烙印深刻,以致於心靈中凝固、成形,揮之不去,也形成一條生存、自處之道。

  若我們不查驗童年的經驗,我們會把現在的我,視為理所當然。負面情緒或意念,沒有處理好,就會經常在以後的生命中出現,當遇到類似的狀況時,會因童年經驗,對自己或他人,產生負面的思想。

  「鏡子理論」是童年經驗的驗證。我們常透過與人的互動過程,如同照鏡子,反射童年經驗,以論定自我的形象與價值。與人互動好,就呈現好的形象,若與人互動差,反射的就是不好的形象。

  既然跟別人互動,是形成自我定義一個很重要的途徑,那麼如何映照在我們身上,形成自我的形象呢?

  一位人們眼中成功的企業家,自我形象是充滿自信,但是心中卻有一個小孩。當深夜獨白時,心中的小孩可能會說:「我很累,很想休息,需要有一個依靠…,或真懷疑我是否能做得到,或我很害怕、很焦慮…」。

  以致於我們會看見,一個強勢的人,跟配偶在一起時,會變得柔弱、幼稚、缺乏決斷力,因為在人際關係中,他的童年部分出現了。

童年經驗對人的影響

【一】對自己的影響

  1.外在的行為: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說,人有「重複歷史」的衝動。我們會因童年經驗烙印深刻,以致於會潛意識地在外在行為上「重複歷史─童年經驗」。

  有一天晚上,我在臥室管教孩子,無意中從衣櫥的穿衣鏡中,看見父親的身影。這不是靈異現象,而是從自己管教孩子的舉動中,發現自己正重複把父親當年處罰我的模式。這項發現讓我驚訝極了,驗證了童年經驗的確會影響我們的外在行為。

  2.內在的聲音:過去的深刻經驗烙印在心裡,導致內心會與外在所發生的事情產生對話。

  如果過去經驗一直處在負面的情緒中,就會產生固定的自我形象模式。如被責罰時,裡面確有聲音說:「我就是這麼不好,我很差勁,被打是活該。」

【二】對夫妻關係間的影響

  婚姻輔導的實務工作者發現,夫妻關係不只是單純的「材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會因為童年經驗,導致婚姻問題產生。

  一位婚姻輔導曾說,當人在童年時期缺乏下列任何一項情況時,婚姻就會出狀況。包括:成長過程有安全保障、可以獨立運作、與別人有穩定的情感聯繫(如父母、兄姊等)、有受人疼愛的經驗、能夠流暢的表達自我、或放輕鬆玩得開心、有限制卻活得自在等。

  缺乏以上其中一項經驗,婚姻中會有兩極化的影響。如:幼時缺乏獨立運作,他在婚姻中就想要宣告獨立,卻又害怕配偶太獨立;缺乏放輕鬆玩得開心的經驗,就想要自我放縱;缺乏受人真愛與疼惜,一旦配偶欣賞他,就會會他賣命努力,或難以對配偶表達出真愛與疼惜。若兩個人,帶著各自的小故事、童年經驗建立婚姻,如同把兩個人,如麻花扭曲在一起,互相糾纏詆毀、或舔傷怨嘆…。

【三】對親子關係的影響

  若我們沒有理清上一代留給我們的情緒作用,容易帶著這股內在的憤怒或情緒,對待我們的子女。

  作父母對自己都會有許多的期待,以致於會去閱讀關於父母楷模的書籍,如:朱自清撰寫父親、胡適之歌頌母親等的文章,藉以幫助自己成為智慧的父母。事實上,我們期待閱讀楷模的書籍來改變我們,還不如從瞭解童年經驗對我們的影響,並適當的處理過去累積的情緒,來得重要。

  親子間建立的關係,常常是代代相傳的,如以前父母親如何對待我們,我們也對去對待我們的孩子,如果從小就是接受負面的信息,成長後,我們對孩子也是如此。學者發現,即使責打孩子的方式也會重複父母的模式,因此,受虐兒的父母,也是幼時遭受虐待的。

  有一位母親痛苦的說:「我每次打孩子時,心裡都會有兩個聲音,一是『孩子何等無辜,不要再打了』,另一個是『有什麼關係,我媽以前也是這樣打我』。」

  雖然作父母的,放進很多理想父母的行為在理智中,實際情況卻是重複父母的模式。因此,從經驗中獲取的養育原則還是最具支配性的。

  雖然童年經驗決定一生,只要父母注意上一代遺留下來的負面思想、話語、行為等,仍然可以從家族的咒詛(情緒記錄)中走出來。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1.要省察並要承認自己的問題。這必須靠時間的粹煉,非魔術師般的馬上改變,一定要省察自己,免得落入無知的盲點。如教養孩子時,過份強調成就、立即守規矩等。當我看到時,就承認它,並靠意志切斷這一切,以避免延續父母所遺傳的負面影響。

  2.要釋放內在的情緒。

  3.要有新的樣式。天父上帝是我們的楷模,要重新經驗祂,就是重錄經驗。其中,最重要的是愛,父母是否愛孩子,耶穌喜歡小孩,願意親近他們。我們是否喜歡孩子?若有愛,天地都可以改變,何況具備上帝形象的人呢!

(本文整理自洪英正、錢玉芬主持,每週日23:00-24:00播出的「心靈訪客--心理學教室單元」)佳音廣播電台 台北FM90.9 製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瓊慧-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