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學會讓自己安靜,把思維沉浸下來,慢慢降低對事物的慾望。把自我經常歸零,每天都是新的起點,沒有年齡的限制,只要你對事物的慾望適當的降低,會贏得更多的求勝機會。(所謂退一步自然寬.)
第二:學會關愛自己,只有多關愛自己,才能有更多的能量去關愛他人,如果你有足夠的能力,就要盡量幫助你能幫助的人,那樣你得
到的就是幾份快樂,多幫助他人,善待自己,也是一種減壓的方式。
第一:學會讓自己安靜,把思維沉浸下來,慢慢降低對事物的慾望。把自我經常歸零,每天都是新的起點,沒有年齡的限制,只要你對事物的慾望適當的降低,會贏得更多的求勝機會。(所謂退一步自然寬.)
第二:學會關愛自己,只有多關愛自己,才能有更多的能量去關愛他人,如果你有足夠的能力,就要盡量幫助你能幫助的人,那樣你得
到的就是幾份快樂,多幫助他人,善待自己,也是一種減壓的方式。
今天,我只說三個故事,不談大道理,三個故事就好。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人生中的點點滴滴如何串連在一起。
![]() |
|
有一個美麗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做佘艷,她有一雙亮晶晶的大眼睛,她有一顆透亮的童心。 她是一個孤兒,她在這個世界上只活了8年,她留在這個世界上最後的話是“我來過我很乖”。 她希望死在秋天,纖瘦的身體就像一朵花自然開謝的過程。 |
讚美要有方法
張太太出了10題數學給七年級的兒子,兒子10題都做對了,她誇張地讚美著:「哇!怎麼那麼厲害?簡直就是數學天才嘛!」看到兒子得意的笑容,她又出了10題,但沒有想到,兒子只看了一眼,就用力地把題目往前一推,大聲地說:「我不要寫!」
怎麼會這樣?從小到大,兒子從來沒有跟她大聲說過話,更不要說這種情緒化的動作,特別是發生在剛剛被讚美過後。難道孩子有好的表現時,不應該被讚美嗎?可是,很多學者專家不是一再地建議要讚美孩子?還是說,她的讚美出了問題?
比利時一家雜誌,曾對全國60歲以上的老人做了一次問卷。
調查的題目是:「你最後悔的是什麼?」
並列出十幾項生活中容易後悔的事情,供被調查者選擇。
結果……
1.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2.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3.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4.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 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大學念自然組,研究所「轉行」到社會學科的龐建國,是立法院裡,少數能夠把握住科技專業與人文關懷的立法委員。在台灣年輕人面臨全球競爭與個人職涯、學涯選擇的關鍵時刻,龐建國除了加油打氣,更鼓勵後起新秀能夠用五把鑰匙,打開人生的黃金十年。 |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保鮮時效」在別人的口中也許只有三分鐘,某某人升官啦,某某人被解雇,某某人被甩,某某人破產。
「慈父悲母」的真義 | |
文/川澄祐勝;譯/陳嫺若 | |
日本有句成語,叫「慈父悲母」。「慈」有喜悅,「悲」有難過的意思,是個與父母有關的詞彙。
也有句話叫「大慈大悲」。「大慈」就是給與別人快樂,而「大悲」則是拔除他人的痛苦。一般我們稱的觀音菩薩,最完整的名稱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因為觀音大士就是以大慈和大悲來解救眾人於苦難中的菩薩。 說到「慈」這個字,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溫柔疼愛的印象。其實真正的慈也包含了嚴格。不能只是盲目地疼愛,督促孩子未來成為規矩大人的嚴格,才是真正的「慈」。 |
理財專家給薪水族的忠告
(如果你需要拿錢回家養家,那麼一定要遵守。如果有人養你,則另當別論)
**如果你的薪水是別人給你的,你就是可以被取代的**
想看到更好的自己嗎?
4種心態讓你知道:
1. 3件絕對要做的「No」事!思想方式能強烈左右一個人的心態,你可以透過改變思考方式來轉換心態。正面思考帶來的成功經驗愈多,就愈會相信正面思考的力量。
一位安寧居家護理師 和一位美容師他們的故事.....
「人天長夜,宇宙黮闇,誰啟以光明?三界火宅,眾苦煎迫,誰濟以安寧?大悲大智大雄力,南無佛陀耶。昭朗萬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二諦總持,三學增上,恢恢法界身。淨德既圓,染患斯寂,蕩蕩涅槃城。眾緣性空唯識現,南無達摩耶。理無不彰,蔽無不解,煥乎其大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依淨律儀,成妙和合,靈山遺芳型。修行證果,弘法利世,焰續佛燈明。三乘聖賢何濟濟,南無僧伽耶。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住持正法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妙華佛學會上課前,大眾都會先唱這首《三寶歌》。《三寶歌》是由近代兩大高僧創作,太虛大師填詞,弘一大師作曲,所以很有價值。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片刻的寧靜,勝於繁忙的一生。
◎清清白白過一生,平平安安度一世。
◎一個觀念,足以影響一生;一句言語,足以影響一世。
◎不要被情緒蒙蔽,應要用理智來過人生。
◎改變的意義,就是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好!
◎如果您認為對,但又不快樂,那有何意義?
◎不要怪罪於別人,亦不要自責於自己。
◎誠心接納人,盡心去做事。
◎不怨人不怨天,不傷人不傷己。
◎不是別人偷走我心,而是自己遺失了心。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是四聖諦。「諦」是「真諦」,就是「真實的道理」。世尊在菩提樹下證道後,於鹿野苑初轉法輪,度化五比丘,當時就是說「四聖諦」法。
為麼世尊不說祂證悟的「緣起法」呢?因為「緣起法」是「甚深最甚深,微細最微細,難通達極難通達。」這種妙理,不是小根器或是未生起信心的人所能理解,所以世尊權巧方便,換一個方式而說「四聖諦」。
事實上,「四聖諦」是把十二因緣,歸納成四類,就是「苦、集、滅、道」,也就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苦」跟「集」是世間法,「滅」跟「道」是出世間法。
「聲聞」就是聽聞「四聖諦」而覺悟的人,「聲聞」跟「緣覺」,這兩種人叫做二乘人,也叫做小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