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塑化劑影響須長期觀察
衛生署今天統計,塑化劑風暴發展至今,已有超過2300位民眾求診,但目前還沒有發現與塑化劑有直接關聯的疾病,不過,署長邱文達提醒,對於相關疾病的影響,必須長期觀察。(閻大富報導)
衛生署長邱文達表示,目前對塑化劑是以「持續查緝」、「訂出標準」和「食品安全改革」三路並進的方式處理,在環境中的塑化劑,如pvc容器或包裝,要彷照美、歐、日,訂出每人每日可容許的攝取量。而下一階段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全面食品安全的改革,衛生署預備在兩星期內召開「食品安全大會」。
衛生署今天統計,塑化劑風暴發展至今,已有超過2300位民眾求診,但目前還沒有發現與塑化劑有直接關聯的疾病,不過,署長邱文達提醒,對於相關疾病的影響,必須長期觀察。(閻大富報導)
衛生署長邱文達表示,目前對塑化劑是以「持續查緝」、「訂出標準」和「食品安全改革」三路並進的方式處理,在環境中的塑化劑,如pvc容器或包裝,要彷照美、歐、日,訂出每人每日可容許的攝取量。而下一階段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全面食品安全的改革,衛生署預備在兩星期內召開「食品安全大會」。
【台灣醒報記者李家玲台北報導】天氣漸熱,美妝保養品市場強力促銷洗臉用品,不少民眾在夏天也因臉部較易泛油開始頻頻洗臉。不過,清潔雖是肌膚保養第一步,但醫師也提醒,過與不及都不恰當,洗完臉後,肌膚容易乾澀敏感,失去保護;倘若清潔不夠,角質與油脂又會堆積,容易暗沉長粉刺,洗臉要有撇步並慎選洗臉用品和方法。
根據北醫電子報報導,夏季洗臉要更仔細。因為即使不化妝,夏日經常使用的防曬乳液、隔離霜,也都含有油脂成份,加上環境中灰塵汙垢也都會附著在肌膚表面的油脂中,所以不論有沒有化妝,都應該先卸妝再洗臉,才能徹底清潔。
〔自由時報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塑化劑風暴,民眾聞飲料色變,營養師認為,此時正是「返璞歸真」,以白開水取代茶飲,以水果代替果汁,若不喜歡白開水的味道,可利用檸檬、百香果、薄荷等水果、植物「加味」,也可自製麥茶、仙楂茶、枸杞菊花茶,健康又省錢。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營養師藍玉芬昨天指出,喝白開水是首選,既環保又便宜,但國小、國中學生仍在發育,每天須攝取一至兩份的奶類,一份為兩百四十西西;她強調,奶類以鮮奶為主,不是調味乳,果汁奶粉是「飲料」,不是奶類來源。
標榜天然提煉的保健食品中也檢出含塑化劑、歐洲的西班牙黃瓜和德國芽菜出現大腸桿菌,令人擔憂所謂的「天然、有機」食品到底可不可靠。專家表示,天然的不一定好,合成的也未必壞,民眾攝取營養不需抱持這種迷思。(戎華儀報導)
有句廣告詞說「天然的尚好」,專家卻有不同的看法。市面上部分保健食品強調以天然原料製作,實際上仍須經過加工,讓產品保持穩定。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教授鄭慧文表示,保健食品無論天然的或者合成的,吃進肚子裡提供身體的養分其實沒什麼差別。
(路透紐約9日電)美國1項研究發現,2歲時仍在喝奶瓶的嬰幼兒,在念幼稚園以前出現肥胖的機率較高,意味小孩越早停止使用奶瓶,可能有助於預防體重過度增加。
這項針對美國近7000名孩童進行的研究報告,發表於「小兒科期刊」(Journal of Pediatrics)。研究發現,兩歲時仍在使用奶瓶的嬰幼兒,在5歲時出現肥胖的機率,比其他孩童高出1/3。
痛風可配合藥膳、茶飲保健方調養。北醫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陳萍和表示,食療選擇上,在間歇發作期,可選擇土茯苓粥,幫助解毒,又能化濕濁,利小便,改善代謝紊亂。而在緩解期,則可配合玉米鬚金錢草茶飲作為保健方。
中醫師陳萍和表示,痛方食療選方上,在急性發作期的食療法,可將山慈菇3~6克煎汁,加適量蜂蜜調服。而在痛風間歇發作期階段,可選擇「土茯苓粥」;準備土茯苓30克、生薏苡仁50克、萆薢15克、牛膝10克、粳米100克。做法為先用粳米、生薏米仁煮粥,再加入其他藥(碾粉)混勻煮沸食用。
老年視力模糊,一般都會認為是眼睛老化導致的白內障,只要接受手術,就可以解決白內障視力問題,署立彰化醫院眼科昨(八)日指出,但還有一種「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若不仔細檢查而誤以為是白內障疾病,未把握治療黃金期,恐有失明危機。
一位七十二歲的王奶奶,今年四月發現右邊眼睛開始看不清楚,先到眼科診所檢查,初步診斷為白內障,因為白內障是老年人相當常見的眼科疾病,而且王奶奶右眼的視力僅剩下0.1,所以建議需手術治療。因為王奶奶想確認是否一定要手術治療,所以又到署立彰化醫院眼科就診,經儀器檢查及醫師診察後發現,王奶奶應是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已經有網膜底下的出血,所以視力才變得模糊及扭曲。
咖啡喝太多,精神壓力大,小心聽到不該聽的聲音。澳洲研究發現,壓力很大的人若每天喝五杯以上的咖啡,很容易出現幻聽。
澳洲墨爾本拉籌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賽門‧克勞(Simon Crowe)研究團隊發現,壓力重重,又酷愛喝咖啡的人出現幻聽、幻覺的比率是其他人的三倍。
高齡化社會來臨,老年人的口腔照護更被重視,牙科醫師表示,老年人常見的口腔疾病,包括口臭、牙痛、齲齒、牙周病及口腔癌等,醫師表示,甚至臨床發現,有老人因為假牙不合,或智齒沒拔乾淨,造成牙齒與口腔黏膜摩擦,引發病變導致口腔癌,建議老年人每3-6個月,還是要定期進行口腔的健康檢查。(林麗玉報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牙科主任林滄溢說,老年人因為年紀增長,自我照護及察覺能力降低,所以全面性的口腔照護更加重要,而老年人常見的口腔疾病包括口臭、牙痛、齲齒、牙周病、口腔癌、因為缺牙太多導致臉型改變、口腔炎等,甚至許多年長者有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會加重牙周病症狀,傷口癒合差,甚至服用抗癲癇藥物,也容易造成牙齦增生出血,甚至有些老人因為假牙不合,還可能因為假牙與口腔黏膜摩擦,引發口腔癌,就曾經有一名90歲的老人,因為智齒拔不乾淨,半顆牙與口腔黏膜摩擦,就引發了口腔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