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必『藥』嗎?



民眾就醫領藥時應注意事項

  「看病就一定要吃藥,病才會好」的就醫觀念,深深植入民心,也造成我們國家長年來醫療資源的過度浪費。其實某一些輕微症狀的小病,都是因為個人平日工作壓力累積或不當飲食習慣所造成的,有時只要多休息、或多運動就可以改善,甚至是可以增強自己對疾病的抵抗力,不見得一定要靠藥物才能達到真正的治癒效果。只要懂得『自我照護』,養成戶外活動的習慣,就能經常保持健康快樂的身心。

  在天氣變冷的此時,群眾罹患流感的機率也跟著增加,尤其家中有年紀較大的長者及慢性病患者,更是應該注意自身保暖及自我照護,因此,衛生署希望藉由「『真的有必藥嗎?』全國記者會」的舉辦,宣導健康概念,建立民眾全新的自我照護觀念、改正浮濫用藥的錯誤習慣,同時呼籲民眾可以藉由與醫療院所醫師及社區藥局專業藥師的諮詢,來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與養成正確的用藥觀念!

養成『用藥五問』的健康新觀念! 
「問藥名?問藥效?問用法?問用多久?問注意事項?」

  由衛生署於12月14日下午16點在Y17青少年育樂中心2樓所舉行的「真的有必藥嗎?」健康新主張記者會,提出『用藥五問』-「問藥名?問藥效?問用法?問用多久?問注意事項?」,簡單的說就是「什麼藥?做什麼用?怎麼用?用多久?注意什麼?」等五項聰明用藥新概念,希望透過這樣的新概念,養成民眾在用藥方面的正確觀念,並藉此提升民眾在自我照護方面的能力。最主要的也是要提醒民眾在拿到藥時,記得提出這五問,畢竟最後用藥的後果都是病患自己的身體來承受,所以更應該建立這種正確的用藥觀念。(請參考附件--民眾就醫領藥時應注意事項)

  會中除了邀請藥學方面專家學者一起討論相關的醫療資訊之外,還特別邀請了充滿活力的『亞洲羚羊』紀政小姐跟與會的嘉賓及媒體朋友分享他個人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讓運動養生的概念配合『用藥五問』一起共同建立全民健康活力的未來。
『自我照護』的條件與要素!

  根據台大醫學院藥學系副教授林慧玲指出,「許多重大疾病的形成,多半是因為民眾自己亂服藥物所造成的後果。」一般的民眾其實都忽略了人體本身的自癒能力。像一些輕微的感冒、腹瀉或咳嗽,都可以藉由休息及簡單的非處方藥(止瀉藥或一般成藥)達到痊癒的效果。如果在服用藥物跟休息2到3天後,病情仍不見好轉,就得就醫。像這樣服用非處方藥的自我照護方式,仍是得注意一些必要條件,如完整包裝及附說明書的成藥、具有專業認證的藥師提供諮詢、自我醫療的時間、孕婦或慢性病特殊患者注意事項等。也就是說,民眾對藥品的資訊了解更加豐富完整之後,不僅可以懂得恰當用藥,節省許多不必要浪費的醫療資源,還能真正達到全民自我照護的目標。

多到戶外動一動,身強自然不怕流感

  天氣一冷,大家的活動量都會減少,衛生署及台大醫學院藥學系林慧玲教授都要提醒民眾多到戶外走走,避免群眾接觸傳染,如果在一些公共場合或緊密空間裡待上一段時間後,回到家最好洗洗手,或保持經常洗手的好習慣。這都是避免流感病毒藉由飛沫傳染的方式。家中如果有年紀較大的長者,記得經常保暖的問題。那些罹患心血管疾病者,對於鼻塞藥跟感冒藥的服用上,更要特別注意藥物中的成分,是否會引起心跳加速或血壓升高等問題,用藥更小心,健康就沒問題,還有要多到戶外走一走、動一動,身體強健,自然就不怕流感。


為了您的健康,您一定要學習正確的使用藥品。如果您對用藥有任何疑問,可請教您的醫師、藥師,不要害羞。為您解答藥品相關問題是醫師與藥師的責任。

就醫或購藥時之注意事項
用藥的相關問題由您就醫或購藥的那一刻就開始了,因此在您就診或用藥之前應告訴您的醫師、藥師或護士下列六種情況,讓醫療人員能對您個人情況選擇最適當的處置(包括不用藥或停藥)。

1. 您是否對任何藥品、食物、或其他物質如色素過敏?
對藥品中的某些成份過敏造成的副作用常常無法預期,且可能相當嚴重。告知訴醫療人員您的過敏資料,可以讓醫師或藥師避免給您含類似成份的藥品。

2. 您是否需要特殊飲食如限鹽、低糖飲食等?
告知醫療人員您的特殊飲食可以讓他們警覺到您的其他疾病,除了可以避免與您飲食抵觸如含高鹽、高糖的藥品,還可避免使用與您疾病有禁忌的藥品。

3. 您是否已經或打算懷孕?
有的藥品對胎兒會有影響,尤其是懷孕第一期。因此已屆婚齡的女性,只要有懷孕的可能性,就應告知醫療人員。

4. 目前您是否餵食嬰兒母乳?
有的藥品會跑到乳汁,影響嬰兒。是否一定需要用藥、是否可以繼續授乳、或須暫停授乳,都是醫療人員須考慮的。

5. 您是否有其他疾病?
告知醫療人員您的其他疾病,除了可讓他們避免使用與您疾病有禁忌的藥品,還可判斷您目前的症狀是否因疾病與用藥交互作用所引起。

6. 過去數週內您是否任何藥品(包括成藥、中藥、漢藥、草藥、補藥、健康食品)?
有不少疾病是藥品造成的,您應明瞭並記下兩週內所使用的藥品商品名、成份、及用法,就醫或購買成藥時,出示給醫療人員看。讓他們可以警覺到您目前的症狀是否因用藥所引起,以避免用更多的藥品引起更多的疾病。


領藥時的注意事項
任何醫療作業難免發生差錯,因此民眾身為醫療環節的中心,應有某些認知,以減少錯誤的可能性。

1. 領到藥時應先核對每包藥的姓名、領藥號是否正確?
2. 核對藥袋上是否有藥名及用?
衛生署要求所有醫療院所須將藥名清楚標示於藥袋上。藥袋上標示藥名可能是您知道藥名唯一的途徑,為了您的安全,千萬不要放棄此權利。歐洲許多國家如德國等之政府就規定藥廠必須需提供可以直接給門診病人的包裝,可有數種尺寸(如三天份、七天份、十四天份),內附經藥政主管機關審核過之標籤或「病患用藥說明書」,藥師不能打開原封,只需標示病患姓名、日期、醫師之指示。如此藥品之安定性不會因調劑時改變包裝而受損,病患也可獲得較完整的資訊。
3. 核對藥袋上藥名與內容藥品標示是否相同
注意一次對一個藥袋的藥,不要一下子將所有藥袋內的藥品拿出,這樣放回藥袋時可能裝錯藥袋,可能就吃錯藥。美國雖允許藥師將口服藥品分裝,但一定用藥瓶裝藥,且一藥一瓶,病人姓名、醫師姓名、藥名、含量、用法及注意事項全部貼在藥瓶上,這樣就不易出錯,台灣要做到此種服務,必須醫療院所願意聘用足夠的藥事人員。
4. 慢性病患應注意藥品是否與以前不同
藥品與以前不同,可能是醫師改變處方或廠牌改變,但也有可能是錯誤,應先詢問清楚後再用藥。

您必須具備的藥品知識
在您用藥之前應請教您的醫師、藥師
1. 為什麼要用這個藥品?
您必須知道您所使用的藥名、成份及含量。使用含量不對的藥品可能無效或過量。您也須知道藥的用途,有的疾病即使不用藥也會自行痊癒。
2. 如何使用這個藥品?
您必須知道劑量/使用間隔、頻率,什麼時間用藥、以及給藥途徑。“飯前服用”如未指定時間,指的是“空腹服用”,即飯前一小時或飯後兩小時。
“飯後服用”如未指定時間,指的是“隨餐服用”。對於服用時間有疑問,一定要問清楚。不要由藥品外觀直接判斷用法:錠劑、膠囊不一定是口服,安瓶裝的不一定是注射劑,看清楚說明再用。有任何疑問一定要請教醫療人員。您也必須知道藥品如何儲存,及其他相關資訊,如水劑是否須用前振搖、藥粒是否須嚼碎、還是整粒吞服等。
3. 要用多久?用藥多久後見效?
慢性疾病之用藥須長期甚至終身服用。用於症狀解除的藥品,一旦症狀消失即可停藥。有些治療如抗感染劑,則須完成療程,才不致復發。除靜脈注射、吸入劑或舌下含錠等可能在數分鐘內發生作用外,多數給藥方式可能須半小時至一小時才能發生效果。有的藥須數天才達到最大的臨床作用,有的藥品則須數週才能見到臨床症狀的改善。知道用藥多久後見效,可使您對治療有個合理的預期,不至急著增加劑量或次數,或因而放棄治療。
4. 注意事項
您應知道用藥後預期的反應,會有什麼療效、可能的副作用、有哪些注意事項、以及忘記服藥怎麼辦。

正確的用藥方法
1. 確實遵照醫師指示,於正確的時間、正確的期間內使用藥品。如果您覺得藥品沒效,應在請教醫師。
2. 不要在黑暗中用藥。每次用藥前先確認藥品對不對、是否超過效期。
3. 不要把不同的藥品放在同一個容器。藥品用完前,不要將藥袋或標籤丟棄,因上面有許多必要的資訊。
4. 藥品如何存放?
a. 避免放在孩童可以取得的場所。
b. 室溫保存的藥品應連同藥袋儲存於乾燥、涼爽處、避光保存。
c. 塑膠袋或紙袋裝著的散裝口服藥粒非常容易變質,應連同藥袋置緊密容器內(最好是玻璃罐或鐵盒),於乾燥、涼爽處、避光保存。
d. 冷藏的藥品應放冰箱,除非特別指示,不可冷凍。
e. 過期的藥品應立即丟棄。
f. 由醫療院所磨粉分包或加水調製的藥,當次疾病沒用完應立即丟棄。
「小兒用藥磨粉」有相當多潛在危險:磨粉機很少清理、藥品互相污染,有過敏體質的孩子吃了污染的藥可能因而危急生命。藥品混合磨粉可能起交互作用,且藥磨成粉後根本無法辨識,配錯也無從得知。磨粉是使藥品變質最有效的方法;磨粉加水,藥品更快變質。此外,毒劇藥品磨粉加水,如無法溶於水,根本無法正確量取劑量,可能因而造成傷害。
5. 慢性病用藥應在用完之前就醫並補充藥品。

一般用藥注意事項
1. 不要把您的藥品送給別人使用,或介紹他人購買。
2. 不要同時服用針對同一疾病由不同醫師或不同時間取得的藥品,以免重複用藥,造成傷害。
3. 進行手術(包括拔牙)前,告訴您的醫師您目前所使用的藥品。
4. 孩童誤食藥品或您懷疑自己服藥過量,請與您的醫師、藥師或毒物中心連絡。手邊最好有醫院或醫師電話以備不時之需。
5. 任何藥品都難免有副作用或不良反應,您應了解藥品可能引起的副作用、症狀、哪些須特別注意、及該如何處理。
6. 如有何異常反應發生,應儘快與您的醫師或藥師連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瓊慧-m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