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閱讀年 國圖推荐100好書 |
(2010/3/3) |
楊惠芳/臺北報導 |
- Sep 29 Wed 2010 13:13
*【好書推推】 科普閱讀年 國圖推荐100好書
- Sep 28 Tue 2010 18:25
*【健康傳真】國人得糖尿病 客家族群尤其多?
- Sep 28 Tue 2010 18:23
*【醫學傳真】基因定序解碼 癌症治療邁向個人化
基因定序解碼 癌症治療邁向個人化
癌症治療已進入「個人化治療」時代!國內癌症醫院已正式開幕,將癌症醫療從篩檢、診斷、治療、用藥及照護服務一次到位做整合,宣告個人化癌症治療時代來臨。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癌症醫院在硬體上,除了螺旋放射治療(TOMO)、弧形放射治療 (V-MAT)等重型治療設備外,還成立「基因定序中心」,推出高科技的「基因定序檢測」,讓癌症病患找到對應個別基因的抗癌藥,提高藥物反應率,得到最適切的治療。
北醫癌症醫院執行長彭汪嘉康院士說表示,每位癌症病患的治療模式都會有些差異,但要如何為病人選擇最好的治療方案,不能只靠醫師個人經驗或文獻上的統計報告,而應發展更好、更精準的生物指標,進而協助醫師做最適切的判斷;無疑的,基因定序就可提供這項功能。用定序分析的多個基因來找出最合適的化學治療藥物及標靶藥物。個人化醫療優點包括可以提高勝算及治癒率,能避免非必要的藥物治療引起的傷害,以及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
北醫附設醫院邱仲峯副院長進一步指出,基因定序科技大幅進步,加上全自動定序儀的問世(北醫擁有亞洲最先進的ABI-3500),使得過去尚未用於醫療服務的基因科技,目前正式被導入於癌症醫療。目前所使用的抗癌藥並非都有相對應的基因定序可提供,但因科技及研究進步,已經有愈來愈多藥物相關的基因定序成功。
- Sep 28 Tue 2010 18:22
*【不可不知】脖子變黑了 當心糖尿病上身
脖子變黑了 當心糖尿病上身
![]() |
體重過胖的人要注意了,高雄一名呂姓大學生因為太胖,脖子皺摺處皮膚竟一整圈發黑,甚至有黑色硬塊,就醫才知道這叫"黑色棘皮症",而且這可能是糖尿病前兆。
這名呂姓大學生今年才24歲,不過看看他的身材,微微發胖已經有中年人的影子,不過之前他更胖、重達108公斤,重點是脖子上的皮膚還有一圈黑黑的,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的狀況,金項鍊上的皮膚一整圈暗黑,看起來不只像曬傷,還有人說根本就是洗不乾淨,呂同學真的很委屈,還以為是"卡仙"沒洗乾淨,但任憑他怎麼搓洗就是沒用,這狀況維持了2、3年,在一次體檢醫生發現他的血糖偏高,這才知道原來他的黑皮膚就是因為內分泌出問題引發的黑色棘皮症。
- Sep 28 Tue 2010 18:20
*【不可不知】外食族注意!切莫輕忽大腸癌警訊
「大便不通,心事重重」,是許多忙碌的現代人最感困擾的問題,尤其是三餐老是在外的外食族。如果發現有便秘、大便解不乾淨,或是大便變細等情形時,千萬別大意,有可能是罹患大腸直腸癌的警訊。根據衛生署公佈最新之癌症發生人數統計顯示,「大腸癌」已竄升首位,平均每10位癌症死亡人數中就有一位是死於大腸癌。平時如何做好腸道保健,顯得非常重要,一切都要從「腸」計議。
外族人口高達8成 腸道健康拉警報
根據波仕特線上市調網一項最新「腸道健康」網路民調顯示,受訪者中有高達8成的人都是外食族群,每週都會吃油炸食物的比例就有34.50%,每週3到4次也高達將近3成,難怪受訪的人有超過8成的人都表示「偶爾」、「經常有」腹瀉便秘的困擾,受訪者因為攝取高油脂、缺少膳食纖維,以及沒有養成運動好習慣,逐漸就有可能使腸道拉警報,增加癌變的機會,不可不慎。
近年國人飲食愈來愈速食化,尤其是兒童及忙碌的上班族,更常以炸雞、薯條、漢堡等高脂、高熱量食物果腹,蔬果相對嚴重攝取不足。所有癌症中約80%以上是可以預防的,而以飲食來預防癌症,可以說是最簡單的方式。營養師謝蕙菁表示,衛生署建議國人每天攝取三碟蔬菜、二份水果,但是19-64歲國人高達80%的人都吃不到這樣的量,長時間蔬果攝取不足,是引發慢性疾病的重要成因,甚至與多種癌症的成因有關。
- Sep 28 Tue 2010 14:43
*【好文推推】我從11樓跳下去...
- Sep 28 Tue 2010 14:18
*【不可不知】過勞死不是猝發 長期生活型態造成
【台灣醒報記者蕭如君報導】過勞死與個人生活方式關係重大!醫師表示,身體過勞通常伴隨著臟器衰竭或腦中風,才可能導致喪命。受訪醫師指出,會發生過勞死主要取決於生活型態是否良好,因此平日應有足夠的睡眠、均衡的飲食、運動和定期健檢,不要忽略身心勞累「硬撐」,才能面對長時間的工作。
淡水馬偕醫院健康檢查中心主任、家庭醫學科醫師詹欣隆表示,過勞死只是一般人對於長時操勞後猝死的俗稱。過勞死的發作原因主要有兩個,心肌梗塞和腦中風,腦中風發作不會馬上喪命,但會導致肢體癱瘓。心肌梗塞比較危險,由於發作時很難向他人求救,因此也難以被他人發現,而且發病者通常多在工作時獨處,一旦發作是會立刻致命的。
- Sep 28 Tue 2010 14:16
*【不可不知】別把急性中耳炎當感冒 要對症下藥
根據流行病學推估,台灣年紀在1歲半前的幼童,平均都曾感染急性中耳炎次數1至2次;而約1成的台灣學齡前兒童也都曾感染過急性中耳炎,但是有半數父母粗心未帶孩子就醫,還有的人誤把急性中耳炎當感冒來治療,結果沒有對症下藥,導致常常反覆感染發作。
台大醫院耳鼻喉科助理教授許巍鐘醫師指出,急性中耳炎的主要感染原因是肺炎鏈球菌,這也是全世界最常見的細菌病因,因為兒童的耳咽管較成人為水平及短,鼻水容易倒流進去,使致病細菌與病毒容易經由耳咽管直達中耳,引發後續感染,導致急性中耳炎。特別本身就是過敏兒的孩童更是急性中耳炎的頭號病人,高達有一半以上的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病童都易感染。
不過,在臨床治療上,急性中耳炎卻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小兒疾病,確診不易,原因就出在於,急性中耳炎的明顯表現症狀包括發燒、疼痛、鼻塞、流鼻水等,都與感冒如出一轍,耳朵的症狀除悶脹跟疼痛感外,反倒不甚明顯。尤其,還在牙牙學語的兒童常常無法清楚表達不適,許巍鐘強調,門診中有一些父母都把急性中耳炎當感冒來治療,沒有對症下藥,常常反覆感染發作,孩子的整個耳朵如同長期泡在水裡,到最後急性中耳炎拖成慢性中耳炎,導致鼓膜穿孔、聽力受損,嚴重者甚至會引發其他重大併發症。
如果中耳內的積液往上流入顱內感染,就會引發腦膜炎,嚴重可能小命不保;發炎若擴散至內耳及乳突腔,不僅有聽力受損之虞,也易引發乳突腔發炎,整個耳後骨腫脹,嚴重還會進一步導致顏面神經麻痺。
- Sep 28 Tue 2010 14:14
*【健康傳真】年過 30 小心退化性關節炎 可多吃豬耳、蹄筋補充膠質
人只要一過30歲,退化性關節炎可能就已悄悄上身,這是由於關節軟骨會逐漸失去彈性,厚度也越磨越薄,當它不足以吸收關節活動所發生的震動時,就像腳踏車的齒輪生鏽,再怎麼用力地蹬也跑不快。因此,專家提醒,平常就要注意骨骼關節的保健與照護,才能避免日後關節疼痛與行動不便的困擾。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許晉榮指出,根據統計,65歲以上的婦女,半數會有退化性關節,它如果發生在脊椎部位,可能引起骨頭的不良增生,透過X光片可看到突出物,也就是俗稱的「骨刺」 ,一旦影響到附近的神經,就會引起腿部痠、麻、脹、痛等症狀;若發生在膝關節,則可能影響生活起居。
- Sep 28 Tue 2010 14:12
*【焦點新聞】「鈣」會吹牛!葡萄糖胺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