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並非考試—如何挑選基金?
( 2008/07/22 17:57 王志鈞 )
常看到坊間許多書籍在教我們投資基金時,都建議投資人必須找出過去三個月、一年、三年都維持不錯績效的基金,並在這些篩選出來的標的物中,尋找適宜的投資對象。
此類的建議,我觀察了很久,想了解到底為何如此?這種基金選擇法的道理何在呢?
後來我終於想通了,原來,在琳瑯滿目、數以百計、千計的基金商品中,一般大眾無從尋找到底哪一檔基金最能幫助我們賺到錢,因此,從該檔基金過去的歷史表現,我們至少有一個準據,可以根據基金的績效來託付我們的資產。
簡單來說,尋找「前段班」學生就對了!
假設你自己不善投資,想找一個專業經理人來協助你管理資產。你走入一個基金理財學校,想找一個最會幫你賺錢的基金學生來幫你打理股票投資事宜。於是,你在全校一百個學生中,把過去一學期考前十名的找出來,覺得這應該是最會幫你賺錢的學生了。
但等一等,你又會覺得,只看一學期表現是不行的,於是,你又把過去一學年的考試資料調出來,再次篩選出前十名的好學生,然後發現--只有八名學生重複在一學期、一學年內都考前十名。
於是你再往前搜尋,把過去三年的資料通通調出來,把這一百名學生的考試成績都找出來,然後發現,三次搜尋都在前十名榜上的學生,僅剩三名了。
「這三檔基金肯定是最棒的人!因為這三個基金學生長跑、短跑皆宜,跑馬拉松也是前十名、跑百米賽跑也是前十名,我就投資這三檔基金好了。」
您這麼做,請問會得到什麼結果呢?我觀察到過去一年的最新比賽狀況通常是這樣的:
A類狀況:您投資前段班基金以後,三檔基金績效全部呈現淨值下滑,包括後段班學生也下滑。
原來,過去三年這三檔基金的績效表現全部是搭著多頭行情的順風車,所以他們跑得又快又好;但一旦逆風而行,會操多頭行情的基金學生卻不會玩空頭市場,包括後段班學生也一樣。
B類狀況:後段班的基金淨值後來居上,前三名的基金績效反而滑落到後段。
原來,績效突出的基金馬上遭投資人大幅贖回,基金經理人被迫到股市「提款」,好股票、壞股票都賣,所以績效大不如前。原先十名外的基金公司,剛好有公司大打廣告宣傳,有新資金挹注,讓基金經理人反而可以逢低承接,在股市大撿便宜貨,基金淨值水漲船高。
C類狀況:三檔前段班基金中有一檔基金淨值大幅滑落,其餘兩檔還保持不錯的績效。(而不巧,那一檔脫線演出的基金,正是你挑中的投資標的)
為何三個好學生,卻會有一個脫線演出呢?答案很簡單,因為該家基金公司換基金經理人了,送上一個菜鳥經理人而你卻一點都不知道!
前述三種情境推演,不是我瞎掰的,而是我觀察了一年基金市場的起伏狀況後,終於比較透徹理解的道理。
我學習到的一件事情是:投資並非考試,用能力分班的升學主義觀點來看待投資這件事情,我覺得似乎是一件不正確的事情。
我無意批評或指責提倡用「前段班」原則來尋找好基金的專家,只是想提出另類觀點,希望市場多多重視另一件事情。我覺得,一個有誠信、善於幫投資人管理資產的基金公司(經理人),絕不會標榜自己是第一名,而應該強調自己用什麼方法、策略、手段在盡力維護投資人的資產,以避免投資人在瞬息萬變的市場波動中蒙受損失。
市場如戰場,一個好將軍不可能場場都打勝仗,但一個好將軍,卻應該不輕易打敗仗。因為好將軍不打敗仗,不輕易跟市場硬碰硬拚績效,所以好將軍往往在基金市場上沒有輝赫戰功,不是前段班的基金經理人。
許多人都忽略的事情是,選擇基金經理人並不是決定基金投資績效唯一的因素。正確的基金投資法是投資人自己掌握天時、地利與人和的三項原則,靠自己研判經濟的大趨勢來抓對進場時間(天時)、靠自己研判會成長的市場或產業來做投資(地利),如此才有可能讓自己的投資站穩不敗之地。
天時、地利、人和三項因素中,基金經理人只佔基金投資績效的三分之一而已!
因為基金的進場時間與對象市場,已經決定了投資績效的泰半因素,剩下的「人和」要項,投資人不應該著重挑選第一名的基金經理人,而是要找最能幫你保護資產的不敗將軍。
弔詭的是,多頭時期擁有輝赫戰功的前段班基金經理人,往往卻是空頭時期的慘敗將軍。投資人如果用前段班的眼光來挑基金,往往會在市場變動時才發現所託非人。
正確的基金挑選法應該是尋找一個值得投資人信賴並託付資產的基金經理人,這時候,基金公司的經營文化、投資策略與誠信問題,將遠比該檔基金過去的「績效」表現來得重要!
(文章引用自:http://tw.money.yahoo.com/column_article/adbf/d_a_080722_51_125tx)
- Aug 18 Mon 2008 21:29
*【smart理財】投資並非考試—如何挑選基金?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