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的皮膚照護
瞭解嬰兒的皮膚發展
嬰兒出生時的皮膚外觀和嬰兒的成熟度有相當大的關係,正常足月產的嬰兒皮膚是呈柔軟、有些皺摺、紫紅色;出生幾小時後,皮膚會變深紅色(erythema neonatorum),可持續數個小時。嬰兒一直曝露在冷空氣下之後,皮膚會呈紫斑狀(cutis marmorata),在手及腳背上,也會因嬰兒的周邊血液循環不穩定,有些許的皮下水腫產生,不過這一切變化是正常的,數日後就會恢復成一般膚色。
剛出生幾天的嬰兒,全身會變得很乾燥,此乃因已脫離母體原本濕潤的羊水環境,他們的表皮會逐漸脫落一般在一週左右就可掉落乾淨。正常新生兒會皮膚皺皺的,且在一兩個月內會有脫屑脫皮現象(physiological scaling of the newborn)。而新生兒因皮膚角質層本就較薄,皮下微血管又豐富,所以在完全落屑後的皮膚會顯得更粉紅色及柔軟光滑。
新生兒的毛髮發展
胎毛於出生時大多已經脫落,但在臉、肩、背及尾骨部位仍有些殘留。會有暫時性禿頭(telogen effluvium of the newborn),但在六個月大前會正常再長出。小心因輕微的外力會使原本薄弱的角質層脫落,以致引起皮膚感染,甚而有生命危險。因皮薄,皮下微血管網又豐富,因此嬰兒的皮膚吸收、通透力是非常好的,所以不可隨便讓嬰兒亂擦藥膏,以免因被大量吸收入血中,造成全身性毒害;其他像日常清潔如:洗澡、洗臉、洗手時,也應選用嬰兒專用的清潔用品,而不可使用鹼性皂,或藥皂、消毒水等。
汗腺的發育
胎兒的汗腺在28週已發育完整,但早產兒﹝36週以前﹞其功能尚不成熟。出生後2天內,正常嬰兒並不排汗,一直到第三天才從臉上開始流汗,接著是手部出汗;早產兒的汗腺功能約在出生兩週後成熟。因嬰兒汗腺分泌功能不穩定,再加上若不注意皮膚表面的清潔工作,適度加減衣物以散體熱,就會在皮表產生皮疹。衣物應以吸水性強、通透性佳的棉麻布料為主,不要包裏太緊,要寬鬆,以避免皮膚有無謂的受壓及摩擦,而且穿脫要方便,夏天時,若散熱方式不對(如:衣物過多,過厚,不吸汗,沒有空調等),又水分補充不夠,就很容易產生脫水,虛脫的現象。適合嬰兒的室溫度18度至20度,一般說來,實在不必怕嬰受寒而過度保護,穿得少讓嬰兒有機會可直接接觸到周遭空氣,能以皮膚去感覺,如此一來,也間接讓皮膚有增強身體扺抗力的能力。
嬰兒的指甲長得相常快,二、三天前才修剪過的,不一會兒就又長長了,故平均說來,每週修一次指甲是適當的頻率,因指甲太長會藏污納垢,也容易抓傷皮膚,太短則會傷害指甲床,造成甲溝炎,故要特別注意。
嬰幼兒常見皮膚問題
(一) 汗疹:
嬰兒汗腺不發達,在兩頰、額頭、腋下、頸部、胸前、或其他身體縐褶處會出現紅色突起的小疹子,有些是像透明的小疹子,有時會有黃膿泡樣,天氣熱或穿太多時會更明顯。在兩三個月內常反覆出現,只要維持通風隔幾天會自動消退。
汗疹、痱子(Miliaria)汗液排泄受到阻礙,依其受到阻礙發生的深度,臨床上分為:
(1)晶形汗疹(Miliaria crystallina)
(2)紅汗疹(Miliaria rubra)
(3)深汗疹(Miliaria profunda)
(4)膿性汗疹(Miliaria pustulosa)
(二) 脂漏性皮膚炎
嬰兒頭皮常有黃白色厚厚的結痂(cradle cap)。
脂漏性皮膚炎的處理方式:
(1)可在洗澡前先塗點嬰兒油再輕輕洗,在四五個月前會完全脫落,脫落時頭髮也可能會掉落。
(2)在兩頰、眉毛、及耳後也可看到覆有黃色油性結痂的紅斑。常在擦拭掉後,底部呈現濕濕的,隔天又結痂,一般無須特別處理,八個月大前會自然消退。如果嚴重時,可請醫師給予適當的藥物。
(三) 尿布疹(Diaper dermatitis)
發生於嬰兒尿布位置,即外陰部、會陰部及臀部為中心,波及下腹部、腰部及大腿上半部等與尿布接觸範圍的皮膚。
尿布疹的處理:
(1)最重要的永遠是保持寶寶屁股的乾燥,每隔1-2小時即察看並予更換,用溫水洗淨再用柔細紗布巾擦乾,之後再晾乾5-10分鐘,不可立即包裹。
(2)若已有大片紅疹,應再予以燈泡檯燈烤乾5-10分鐘。
(3)若因腹瀉引起,應更改奶粉濃度變成稀釋(1/2奶)或改用止瀉奶粉或加上依醫師指示的止瀉藥物。有時候藥物的使用我們會考慮使用弱性的類固醇,家屬不用害怕類固醇的使用,因為輕微的塗抹比長期使用氧化鋅更有效。
(四) 白色念珠菌感染由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感染好發於對磨部皮膚﹝陰股部、前頸部及腋窩﹞、指縫、嘴角或舌頭。念珠菌性尿布菌感染:在鼠蹊部,肛門,大腿上部,臀部可見有紅,腫,大多在周邊會有衛星狀的細小紅色隆起併有滲膿。
念珠菌性尿布菌感染治療:以抗黴菌葯膏治療;保持部位乾燥對於預防復發十分重要。
(五) 痰盂皮膚炎
與塑膠製痰盂口緣接觸,此現象大部分是屬於一種過敏,發生於臀部及大腿後面,呈圓圈狀排列的濕疹樣皮膚炎。
(六)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
15-20﹪的小孩均有此種體質
Atopy是:"out of place, strange",是一種具有劇癢之慢性皮膚炎;好發於某些特殊體質的人(過敏性鼻炎或氣喘),並具有家族傾向。病人皮膚一般都較乾燥,對於環境溫度、濕度的變化及衣物的刺激較敏感。通常自乳兒期開始,有70% 有遺傳傾向。
乳兒型:臉部、頭部、耳朵附近及四肢伸側。
小兒型:四肢屈側。
成人型:50﹪到青春期即會好。
(七) 幼年期蹠部皮膚炎
在蹠部,尤其是大腳趾處有紅、乾燥龜裂病灶,會癢或痛,由於抓或剝,造成流血;有學者認為是異位性皮膚炎的侷限型或是因為穿鞋子摩擦造成。
治療:以滋潤劑為主,不使用類固醇
(八) 摩擦性類苔癬皮膚炎
好發於手背、肘、膝關節,白色或接近膚色的小丘疹;好發於人見嫌的幼兒階段,喜歡東摸摸西摸摸的,所以我們也認為他是屬於一種接觸性皮膚炎;春、秋兩季;國外常發生在接觸地毯、沙盒,所以也被認為是一種異位性皮膚炎的一種。
異位性皮膚炎過敏原(特異IgE抗體)的測定:並不是每一種過敏原均可被檢查出,事實上只有35-36種的最常見過敏原可以被抽血檢查出來。
過敏原列表:
家塵、蟑螂、貓毛、羽毛、狗毛、念珠菌、麴菌數、芽枝霉菌屬、青霉菌屬、交錯霉菌屬、混合花草、松樹、?水柳、尤加利、桑科、狗牙根草、莧科、玉米、麥、蔬菜、蟹、魚、蛤、豬肉、牛肉、蛋白、蛋黃、奶、蝦、酵母菌、黃豆、花生。
異位性皮膚炎的檢查與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AxBxCxDxExFxG
* A(Air): mite等環境抗原 (RAST, Prick test, Patch test)
* B(Barrier): 測TEWL, WC
* C(Cellular immunity): Prick test, Patch test
* D(Diet): RAST, Prick test, Patch test, food challenge
* E(IgE): 血中IgE測定
* F(Fungus): RAST, Prick test, Patch test
* G(Genetics):家族史
* A(Air):防mite棉被,屋內掃除
* B(Barrier):皮膚保養,盡可能穿純棉衣物
* C:1.Steroid外用 2.Steroid內服,注射?? 3. 光線療法? 4.抗過敏藥 5.CYA &FK506 6.Interferon-g
* D(Diet): 去除食物過敏原
* E(IgE): 抗組織氨&抗過敏藥
* F(Fungus): 抗真菌劑的外用或內服;糖分控制以抑制candida繁殖(?)
* G(Genetics): 目前無有效療法
異位性皮膚炎的處理:
(1)儘量不以過熱水洗澡(不宜多洗),少用肥皂或沐浴乳;沐浴後則以潤膚乳液以滋潤皮膚;衣物則以不刺激之棉質為佳。
(2)過敏性食物應予避免(蛋類、核桃、海鮮、柳丁汁、巧克力等)。
(3)患處可塗敷濕疹藥膏(類固醇類)可改善症狀,但仍會有復發情形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
第一選擇治療藥
a.皮質類固醇外用劑?
b.抗組織氨,抗過敏藥
c.保濕劑
d.非皮質類固醇抗發炎外用劑
第二選擇治療藥
a.皮質類固醇口服???
b.漢方藥?
c.PUVA(紫外線療法)?
d.免疫抑制劑:CyA, FK506(較沒有類固醇的副作用,但價錢非常昂貴)。
e.其它療法:食物限制,減敏療法,細菌疫苗,海水浴療法,心身療法等等。
(九)膿痂疹 (Impetigo)
由凝固脢(coagulase)陽性,71噬菌型(phage type 71)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或Group A (-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皮膚疾患;常發生在夏季及初秋。
治療:
(1)以溫水及肥皂保持清潔,除去病灶上的痂皮。
(2)較嚴重的才會使用外用抗生素藥膏,其實一般20 ﹪的人在鼻腔內 均有這種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寄生,當感冒擤鼻涕時常會造成微血管的破損,則細菌就會進入皮膚而被感染。在一異位性皮膚炎的人身上較容易有這種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寄生,所以相對的也較容易有這種膿痂疹的行程。
(3)症狀厲害者,可投與全身性抗生素。
(十) 草莓痣(Strawberry hemangioma)-血管瘤
一種先天性由新生血管組成的良性瘤,約90%的病例,病灶在出生後滿一個月以前出現;開始為鮮紅色小點,病灶迅速的增大,短期間內成為境界顯明的鮮紅或深紅色腫瘤,增大的期間為3至9個月。約90%的病例會完全或部份的自然退縮,大多病例自生後6至12個月之前開始,至滿5歲以前完全退縮。如果長在眼皮上會造成視力的發展、嘴唇邊會造成吸吮能力的發展、或其他部位會影響日常生活者,應請皮膚科或整形外科醫師以鐳射診治,所以一般建議在新生兒期發現在臉上有血管瘤者,盡可能儘早治療,因為我們不知道他會長多大。
(十一) 酒泉斑(Port-wine stain):不會消失
淡紅至深紅色的血管畸形,常常隨著神經支配的範圍分布,通常病灶於出生時已存在。隨患者的成長,病灶等比例放大、增厚,一般不會自然痊癒。
治療:可用染料雷射
( 本文章引用自:http://www.purenook.com/subject-3.htm)
- Mar 11 Tue 2008 02:10
*【媽媽寶寶】嬰幼兒的皮膚照護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